在政策要求下,智慧校園已經是目前階段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要求,各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紛紛立下軍令狀,聲稱何年何月之前達到一定數量的智慧校園,而各大信息化企業負責人則在各地飛來飛去,忙于與各所學校校長簽約握手。
帶著巨大互聯網優勢的騰訊入局智慧校園后的操作比較有意思,從幼兒園到高校,微信、QQ、騰訊云等眾多拳頭產品,到底哪一個才是騰訊打開校園的鑰匙?
日前在深圳龍華的一線學校調研發現,在幼兒園和小學領域,騰訊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里智慧學校的落地情況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數據鏈+個性化是騰訊云+智慧校園的重要特點。
幼兒園:根據學習數據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深圳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幼兒園(以下簡稱附幼),是騰訊云智慧嵌入的第一家幼兒園區。教科院附幼作為新建幼兒園,籌建之初,科技應用就被認定為辦學特色。
園長甘露表示,安全是幼兒園首先考慮的因素,比起事后應急處理,預防是更重要的措施。
因此,教科院附幼引入了人臉識別安全系統和靈眸天眼系統,確保學生接送和校園安全中。前者通過校門口的人臉識別閘機,讓接送者的信息能實時發送到家長的手機,保證上下學的接送安全。后者通過天眼系統保障園區內的安全,例如,如果帶有犯罪記錄的人進入園區,校方可收到預警并做好防范。另外,當孩子天臺等危險區域玩耍時,天眼系統也能發出警報,提醒老師注意。
在課程上,甘露表示幼兒園不同于中小學,學科之間的區分度不高,更注重整合學習。于是,在教學中,附幼引入了優必選的機器人悟空,將識花君App寫入機器人程序中,輔助老師開展室外的植物教學。藝術課堂引入了首都師范大學的藝術鑒賞課,一節向日葵繪畫課,首都師范大學的老師在線上指導,側重知識引入和繪畫技能教學。幼兒園的老師則開展向日葵種植等拓展課程,與線上連接形成整合。
智慧幼兒園的另一個落腳點是學生的個性化數據分析,載體則是騰訊和附幼合作的一款智能手環。
手環中帶有每個學生的信息編碼,孩子們只要在學習區的感應裝置上“打卡”,就可以記錄他們該學習區域的所有信息,包括學習場所、學習次數和時長等。數據匯總進行分析,就能形成一個學習軌跡的記錄。
騰訊和附幼合作的智能手環
甘露介紹,在智能手環最新的數據統計中,有個孩子在一個月內去了30多次美工區,頻率明顯比其他孩子高,“ 老師和家長可以根據數據,為孩子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我們設計手環的初衷也是希望能為兒童服務?!?/span>
未來,甘露表示將會繼續完善手環的功能。通過實現手環的人臉識別,將兒童的身高、體重和日常運動連接起來,得到兒童完整的成長發育軌跡,形成幼兒階段的成長數據記錄表。
百年小學:打通校內各個場景,實現“一臉通”
騰訊智慧校園的另一個示范點——龍華區教育科學院研究院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附?。?,數據、物聯網的打通同樣也是校長吳少文的關注焦點。
龍華教科院附小前身為創立于1921年的新田小學,是中國首批建立了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學校。吳少文介紹,更名前的附小,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都是當地最好的學校。隨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觀瀾片區作為曾經的經濟重鎮,地位慢慢邊緣化,教育資源也隨之流失,附小在當地的地位也隨之衰落。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讓百年學校煥發新生?吳少文和龍華區教育局達成共識,人文+科技是學校前進的方向。
于是,打通校內各個場景里的數據是踏入改變的第一步。
從校門口矗立的23個人工智能通道開始,通過學校人臉識別共享柜,實現運動器材、書籍等教育資源、工具的流通,從而建成共享校園。學校通過攝像頭與騰訊云能力可感知學生的情緒,形成學生的運動軌跡和健康數據,最終匯集到學生在校的檔案。學生在校數據可以實時反饋給家長。
另外,附小原本有自然教育的傳統。在智慧校園建設中,技術讓傳統的自然教育有了更多發展的空間。附小里有一塊長約15米,寬約5米的長方形生態園,學生可以在土地里播種實踐。據介紹,土壤深處植入了紅外溫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濕度傳感器、電導率傳感器等傳感設備,實時監控土壤數據的變化,并將各項數據展示在生態園旁邊的物聯網顯示屏上,方便學生觀測。在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對自然、農業會有更直觀的感受。
經過一番實踐,吳少文也對智慧校園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希望借助智慧校園大數據的平臺,形成校內各個學習空間的一臉通,“ 在每個學習體驗空間里,孩子們能通過教育大數據的分析,獲得定制化的報告,從而形成小學階段的畫像,這也是技術改變教育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
龍華區:騰訊智慧校園已普及76所學校
以上兩所智慧校園的落地,源于龍華區教育局對發展轄區教育特色的頂層規劃。
作為行政新區,龍華擁有高新技術和政策上的優勢。據龍華教科院信息科技部陳慶濤介紹,龍華被定位廣東省人工智能的核心區,目前整個龍華有233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這樣好的地緣優勢和政策優勢加持下,必然需要利用好科技方面的優勢?!?/span>
為了釋放出更多學位,未來三年龍華區要建立40多所新學校,60所新幼兒園。新增公辦學位7.9萬個,幼兒學位2.2萬個。智慧校園在示范點的實踐,將作為標準線落地到更多學校。截至目前,騰訊智慧校園已普及到龍華全區76所學校,27萬師生家長在使用。平均每日使用次數達6萬人次,高峰時達到10萬。累計發出了25000條班級圈、8000條通知、10000條作業。
目前,龍華區教育局正在龍華區外國語學校試點物聯網大數據中心。在數據大屏上,教育局可以通過各校接入的騰訊智慧校園系統監測數據,包括全區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各方的資料統計。
龍華區教育大數據中心
例如,在學生端,龍華區教育局已經能夠通過數據大屏,實時查看所有學生學校和戶籍分布的數據。據龍華區教育局的陳虹妃介紹,學生數據背后能反映學位的變動,特別是每年招收小一和初一的學生,對教育局基教科和學校的招生具有直接的參考意義。
除了“人”的統計,在單個學校,數據大屏也能監測“物”的變化。包括空調、網絡等智能設備,每間教室耗電量的變化,甚至哪間教室沒關燈也能被“發現”。通過監控智能設備、空調、照明、消防等物資數據,能確保后勤和安全工作。例如,如果某個時間段某個教室的耗電量特別大,教育局和學校監控到變化后,可根據數據進行后續調查,優化后勤管理。
龍華區教育局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的數據分類
物聯網大數據中心在龍華區教育局形成樣板效益后,將被推向龍華區其他8所示范學校,最后普及龍華區所有學校。
定位“數字化助手”的騰訊
作為技術提供方,在龍華區這場教育信息化建設中,騰訊在的定位仍是數字化助手,“教育的事情肯定還是教育專家們來完成,我們希望提供提升效率的工具,把連接建立起來?!奔夹g和產品輸出是現階段騰訊進校的主要方式。
以騰訊智慧校園解決方案為例,依托微信連接能力,騰訊智慧校園為教育局、學校提供各場景的應用功能,覆蓋智慧安防、智慧辦公、智慧家校、智慧數據等多個領域。而在這個過程中,騰訊則掌握著智慧學校生態圈的入門券,之后所有進入龍華區各學校的硬件和服務提供商都需要與騰訊做好對接。
以落地在龍華區的三個騰訊智慧校園為例,目前,騰訊智慧校園還處于 前期硬件進校,打通數據鏈的階段 。陳虹妃表示,目前落地學校正在多渠道采集與積累應用數據。校企雙方也還處于商討更多定制化服務的階段,下一步的智能分析還處于迭代規劃之中。
騰訊云教育行業總經理龔振也表示,“現在的核心還是要把數據不遺漏、真實的記錄下來。未來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展示、組合和解讀數據,還需要根據教育局的管理訴求和不同學校的需求,再提供更細致的服務。”
龍華的落地案例可以被看作騰訊智慧校園布局全國的一個縮影。
目前,K12階段的騰訊智慧校園已走向全國,在全國落地了1.4萬所學校,觸達1900余萬師生和家長用戶。就龍華區的案例來看,如果要真正打通各個產品之間的數據, 實現各個學校、區域數據之間的聯動,把分析結果落地到教學管理和學生個性化成長中,現在或許還是故事的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