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安防行業進入到以視頻為核心的大數據分析階段,廠商產品之間的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智能化成為安防行業新的競爭制高點。以前需要專門的人員24小時不停地盯著監控畫面,而現在大部分監控都是自動化的,發現可疑行為的時候會通知安全人員,大大降低了工作量;以前通過視頻監控找一個丟失孩童,無異于大海撈針,而現在龍崗公安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五個月內協助破獲了幾十起重要刑事案件并尋回多名走失兒童,上述案件一并帶破的串案、并案達到近百宗。
在人工智能領域,華為一直頗為低調,但低調并不意味著沒有重大投入,華為在這方面是有大格局與大視野的。2012年,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成立于香港,開啟了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而諾亞方舟的上層組織就是神秘的“2012實驗室”,是華為的總研究院,包括中央硬件工程學院、海思、研發能力中心、中央軟件院等。由此可以看出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早有布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司機”,但為什么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聲音”好像沒有BAT來的火熱呢?其實這跟華為對待人工智能的應用策略有莫大關系。
任正非曾在諾亞方舟實驗室座談會上表示:華為的人工智能要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自己生產的降落傘自己先跳,基于華為巨大的網絡存量,現階段人工智能要聚焦在改善華為的服務上,人工智能可以首先在服務領域發揮作用,世界上還有哪個公司有這么大的業務量和數據量與我們比拼?通過在服務上的積累和改進,若干年后就可能產生世界上最強的人工智能專家。華為的人工智能研究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理論研究;第二部分是做使能器來改造華為的流程管理;第三部分就是做人工智能相關的產品,對外賦能。
由此可以看出,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有大投入但并不激進,目標很明確,層次很清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模塊就是通過人工智能來優化華為的管理流程,提高研發及管理效率;其次是做人工智能產品,解決客戶的問題。也就是說,華為其實相當于拿自己當“小白鼠”進行人工智能實踐,自己成功了,再向外推送。這符合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主張,比如華為企業通信相關產品最開始也是解決華為全球化進程中不同部門的溝通問題,后來客戶覺得好才開始慢慢對外銷售的。
兩方面可以看出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動態:一個是華為手機在AI應用方面的進展,包括發布的AI手機榮耀Magic、華為Mate 9、華為Mate 10,開啟了終端AI商業化元年;而另外一個則是華為視頻監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不斷投入,比如華為與衡陽成立了華為(衡陽)聯合創新實驗室,將共同進行基于視頻大數據、人工智能、視頻分析、神經網絡等技術的聯合創新開發,共同致力于衡陽平安城市等信息化領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