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作為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建立在信息及智慧的發現、創造及應用基礎上,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的發展趨勢。智能化不僅體現在科技上,還體現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揮信息技術對農業、工業及服務業等領域的滲透性、融合性和創新性優勢,創新發展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服務、智慧交通服務等新型業態,旨在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智慧產業是以大數據及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以知識和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產品與服務的一類產業形態。
當前,全球智慧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涉及領域日益廣泛。
我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從東向西逐漸降低
我國智能化發展總體態勢是:智能化發展指數基本符合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降低的趨勢,在此基礎上形成京津冀區域、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西部地區四個集聚區的發展格局。 從總體水平來看,東部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最高,占全國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的43%,西部地區跟隨其后,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從全國智能化產業發展水平看,全國區域集聚發展格局逐步形成,智能化發展路徑呈現多元化趨勢。
2017年,我國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個分區智能化發展差異化明顯,從總體水平來看,東部地區智能化發展水平最高,占全國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的43%,西部地區跟隨其后,在全國總指數中占比達到30%。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為19%和8%。 東部地區的智能化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10個省、直轄市占了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的43%。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傳統制造業大省智能化優勢明顯。未來,整個東部地區將繼續成為全國智能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引領我國智能化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西部地區智能化發展勢頭迅猛,從平均發展水平來看,西部區域智能化發展平均指數為24.36,略低于全國平均指數31.96。 隨著西部地區各級智能化相關政策的逐步實施,西部地區有望成長為與東部地區比肩的第二個增長極。 受東部縱深發展帶動,中部新生力量不斷涌現,中部地區六個省份均位居全國前二十,其中,河南、湖北、湖南依托區位優勢和自身智能化發展基礎,在東部智能化發達地區帶動下,逐步成為全國智能化發展的新生中堅力量。 東北地區,遼寧省智能化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16位,黑龍江、吉林智能化發展指數分別位列全國第19名和23名,智能化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智從能化發展根據性質作用和應用領域來看,可分為六個層面:基礎環境、產業基礎、創新引領能力、智能制造、產業融合、智慧社會。
智能化基礎環境全面優化
一是智能化基礎環境全面優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支持智能化產業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近年來,我國接連出臺了多項智能化相關政策,大力推動智能化產業基礎環境發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智能化發展環境評估結果顯示,各省市的基礎環境平均指數為2.84,其中14個省市的基礎環境指數在平均值以上,占比48.38%。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渝貴等地區,從組織建設、制度、政策等方面積極推動智能化創新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及數據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產業供給能力強大,因此,基礎環境指數體現出較強的領先優勢。評估結果顯示,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重慶、貴州的智能化基礎領域發展相對領先,屬于第一梯隊。其中,北京基礎環境指數為5.67,排名第1;重慶環境指數為4.05,排名第6;貴州發展環境指數為4.0,位列第7位。
二是網絡資源建設成效明顯。我國加快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和“深入推進提速降費,促進實體經濟發展2017年”專項行動,持續推進全光網城市建設,狠抓網絡提速降費,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其中,寬帶普及成果顯著,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寬帶平均接入速率達52M,全國50M以上寬帶用戶比例超過60%。2018年我國將持續提升信息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加快百兆寬帶普及。智能化發展的網絡資源指數基本符合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降低的趨勢,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呈現正相關。評估結果顯示,廣東、浙江、北京、江蘇、福建、山東、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的網絡資源明顯優于其他地區,這是由于東部沿海地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起步早,在寬帶、移動網絡等方面的發展較快,同時,當前多數東部地區也在大力建設云計算平臺、大數據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因此這類省份在該項指標中得分最高。從東部地區到中部地區,再到西部地區,呈現明顯階梯狀發展態勢,表明網絡資源設施水平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經濟發達的城市在新興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愿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依托其提升地區整體智能化發展水平。
三是智能化專項政策支撐力度不一。政策支撐的評估重點考察在智能化發展方面的政策環境,包括支持智能化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及相關細分領域的支撐政策。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智能化政策支撐評估結果顯示,北京、天津、重慶、貴州得分明顯領先于其他省市。這得益于四省市數字智能化發展基礎好,在政策制定方面更為深入。2017年,隨著智能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包括北京、天津、重慶、貴州在內的省市出臺智能化專項政策,推動本地智能化產業發展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包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在內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雖然沒有出臺智能化發展專項政策,但也接連出臺多個支撐細分領域發展的相關政策,包括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等重點行業智能化應用支撐政策,為推動智能化產業快速成長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是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的地區差距較大。數據資源要素主要評估各省市政府數據開放能力,評估涵蓋數據數量和質量、數據開放平臺建設情況、數據開放環境等三個方面。這些指標覆蓋了數據利用者從在平臺上發現數據、獲取數據、利用數據,到與政府部門進行互動反饋,再到展示數據利用成果的全過程。評估結果顯示,廣東、北京、江蘇、山東、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數據資源得分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城市。主要由于這些省市是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區,其對數據的價值、數據給城市發展帶來的貢獻有著深刻的認知,因此它們對于數據基礎建設格外重視,紛紛將推動政務信息系統互聯和公共數據共享作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的重點工作。這些省市已建成省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提供高質量、行業覆蓋面廣泛、持續增長的數據資源,并發布大數據專項政策優化數字資源匯聚和開放環境。但也應該看到,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省市數據基礎不夠完善,數據資源在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包括廣西、云南、甘肅、山西、青海、西藏在內的省市只完成了其中一類平臺的建設,數據在質量、數量、行業覆蓋度、增長率等方面的表現一般,數據開放共享的實際落地情況并不理想,還有非常大推動發展的上升空間,需要強化政策支撐力度,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推動數據平臺建設,大力推進數據資源的匯聚開放,為該地區的智能化發展提供基礎資源。
產業基礎區域差距明顯
一是智能化產業基礎發展水平的區域差距明顯。發展基礎是指智能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性關聯產業,主要包括制造業和智能化技術兩方面。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智能化技術是智能化發展的基礎,二者構成了驅動智能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雙輪”。我國產業基礎方面存在一定的“非均衡”特征,產業基礎排名在第一梯隊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產業基礎指數分別是14.79、13.65、12.08、10.44和8.64,遠高于全國其他省市,主要原因是這五個省市的傳統制造業產業基礎良好,更突出的是,其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遠高于其他省份,這為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突破提供了必要條件。產業基礎排名在第二梯隊的省份有天津、山東、湖北、四川、重慶、福建、安徽、河南、湖南、陜西、遼寧、內蒙古、江西、河北、吉林、廣西等省市,涵蓋我國東中部地區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相對發達的省市,這些省市在持續發展制造業的同時,積極推動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降低經濟成本,顯著提升效率。其他省市位列第三梯隊,主要由于傳統制造業基礎較弱,但貴州、山西等地也在積極探索智能化技術領域的創新和突破,以期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實現彎道超車。
二是東部地區傳統制造業發展水平基礎良好。傳統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基礎,也是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大幅提高,但是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地區間差異明顯。東部地區傳統制造業優勢明顯,江蘇、天津、山東、上海、廣東、浙江、附件、北京等八省市位列前十位。處于強勢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緩慢,除吉林排名第9位外,遼寧和黑龍江排名均靠后。中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較為平均,其中河南、江西和湖北作為老牌傳統制造業基地,傳統制造業發展指數分別為1.65、1.56和1.56,排名第10位、第12位和第13位。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遠遠低于東、中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制造業發展水平地區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資本、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產業基礎、制度政策、區位優勢等。上述原因導致我國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以及中部區域,而西部地區制造業發展水平較低。
三是西部部分地區智能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智能化產業指數考察各省市已經推進智能產業發展情況,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等產業。我國智能產業發展差距巨大。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在承接國際電子信息相關產業轉移、搭建全球高端人才、技術鏈接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加之傳統產業的良好基礎,智能產業發展迅速,其中,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位列排名前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西部地區中部分省市智能化發展勢頭迅猛。四川聚力信息安全、云計算與大數據、光通信與移動互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等相關產業,推進關鍵技術突破,智能產業指數為5.04,排名第6。重慶市加快構建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體系,智能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智能產業指數為4.46,排名第8。此外,陜西和貴州兩省智能化發展勢頭良好。未來,貴州省、重慶市、內蒙古三地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四川省、陜西省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基礎雄厚,西部地區的智能產業發展有望更上一個臺階。
發達省市引領智能化創新
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由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四個三級指標構成。根據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創新引領能力評估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等五個省市創新引領能力全國領先,其中北京和上海并列第一,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為9.57;天津、江蘇、廣東分別位列第三、第四、第五,創新引領能力指數分別為8.76、8.08、7.79。主要原因是這些省市經濟發達,IT產業基礎雄厚,集聚大批領先的大企業,擁有較為豐富的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中心等創新資源,創新創業活躍,為創新引領能力提供了堅實基礎。
從各個省市的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四個三級指標來看,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領先省市在內的大多數省市在各項分指標上發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短板。例如,北京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與人力資源所帶來的強大的知識創造能力,以及以中關村企業為代表的大量科技中小企業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等優勢,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為9.57,排名第1;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三項分指數全國領先,分別為4.28、3.76、0.97,但科技人力投入指數僅為0.56,排名處于全國中等水平。廣東經濟發達、創新開放度高、市場活力較好、創新創業活躍,創新引領能力指數為7.79,排名第5;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財力投入、科技產業化三項分指數分別為0.83、4.05、0.81,數排名位列全國前五,但科技產出指數排名全國第10,成為廣東創新引領能力提升的短板。相較而言,江蘇創新引領能力的各項分指數較為均衡,創新引領能力總指數排名第4,科技人力投入指數排名第1,科技財力投入、科研產出、科技產業化三項分指數排名第6。
智能制造呈現“四核帶動”格局
智能制造指數由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智能制造示范項目4個二級指標決定,反映制造業的智能化應用水平。
一是智能制造呈現“四核帶動”格局。評估結果顯示,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分別以智能制造指數12.52、12.24、12.22、11.02位于前四位,占總指數比重的19%,全國智能制造發展呈現“四核帶動”的格局,這是由于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產業規模和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產業集群效應突出。北京、上海、福建、安徽、重慶、湖南依托良好的特色制造基礎和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智能制造發展水平緊隨其后,并呈現制造業多元化發展、智能制造多點開花態勢。
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智能工廠建設正處規模化擴張窗口期。當前,我國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工廠建設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發展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技術體系、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產業生態仍處于快速迭代、持續探索中,在全球格局尚未確定的關鍵時期,各地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工廠建設,力圖實現智能制造彎道超車,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工廠建設迎來重要的規模化擴張窗口期。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方面,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工業互聯網指數分別為3.11、3.06、2.94、2.87、2.84,這是由于上述5個省份具有發展突出的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支撐及堅實的制造業基礎,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的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加速落地;山東、福建、重慶、湖南、遼寧、天津的工業互聯網指數分別為2.61、2.53、2.33、2.30、2.18、2.15,在上述省市大力推動下,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進展加速、規模不斷擴大,呈現加速追趕態勢。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浙江、江蘇、廣東以智能工廠指數1.67、1.65、1.59并駕齊驅,指數之和占據全國智能工廠指數總和的54%,在全國居于突出的核心地位,其他省市積極布局智能工廠發展、制定建設任務目標,以各地產業發展為基礎力圖實現智能工廠發展遍地開花。
三是兩化融合全面發展特征顯著。我國兩化融合整體走向縱深發展,實現中等水平的全面跨越,各省市通過實施智能制造相關重大項目,促進兩化融合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高級階段加速演進。從兩化融合指數上看,江蘇、廣東、山東、上海、北京、浙江、重慶以6.75、6.51、6.45、6.38、6.35、6.29、6.29位居前列。天津、福建、四川、安徽等地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戰略,在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兩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智能制造重點示范項目上看,山東、浙江、江蘇、湖南、安徽、廣東、湖北、河北指數分別為1.68、1.39、1.28、1.28、1.28、1.03、1.03、1.03居于領先位置,從政府政策項目引導層面,加速推動對以智能制造為方向的兩化融合進程。
產業融合水平與經濟基礎密切相關
一是產業融合水平與經濟基礎密切相關。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廣泛融合滲透至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中,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進程,推動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
本評估報告中,產業融合指數由智能農業、智能商務、數字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共享5個方面的發展水平決定,評估結果顯示,在浙江、廣東、上海、江蘇等東南沿海經濟、產業基礎雄厚的省份和直轄市,其產業融合和數字經濟發展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這表明,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已為產業數字化發展預留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具體來看,全國產業融合平均指數為7.49,有13個省市、自治區位于平均線之上,表明全國推動產業融合的整體情況較好,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浙江、廣東、上海、江蘇、福建等實體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城市指數之和為55.48,占全國指數總和的24%,而內陸地區產業融合水平相對落后,信息技術對于傳統產業的賦能作用還未充分體現。浙江省產業融合指數為12.29,位居全國首位,這源于廣東省強大的產業基礎和對傳統產業對智能化轉型的強烈需求,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于社會經濟治理及服務各層面的融合滲透效果顯著。
二是農業、商務區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智能農業指數由農業互聯網平臺數量、物聯網應用數量決定,反映農業智能化應用水平,智能商務指數由電子商務規模占比、電商對經濟活動滲透程度決定,反映電子商務應用水平。評估結果顯示,智能農業和智能商務區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智能農業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數之和為10.13,占全國智能農業指數總和的69%,而最后十位省市指數之和僅占全國智能農業指數總和的5%,前十位城市主要集中在農業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其中北京、河北、廣東、江蘇、浙江位居前五,智能農業指數分別為1.21、1.06、1.02、0.88、0.78。智能商務方面,排名前十的省市指數之和為20.72,占全國智能商務指數總和的47%,最后十位省市指數之和僅占全國智能商務指數總和的22%,其中,具有全國龍頭電商企業、互聯網企業的省份在引領全國智能商務發展,廣東和浙江分別以指數3.29和3.15高居全國第一,廣東具備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優勢,浙江的電子商務在產業層面則發揮了巨大的融合滲透作用。
三是金融、物流、智能共享領域呈均衡發展態勢。數字金融指數由金融科技領域勞動資本、創新投入等情況決定,智慧物流指數由物聯網平臺、物聯網APP等應用水平決定,智能共享由共享經濟領域勞動、資本和創新投入決定,分別反映金融領域、物流領域智能化應用水平及共享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來看,我國金融、物流、共享經濟領域的智能化應用水平城呈現均衡發展態勢,其中廣東、浙江、北京、上海居于引領地位,其他省市基本處于相近發展水平。在數字金融領域,上海、北京、浙江分別以2.27、2.26、2.16位居三甲,三個省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心與核心區域,金融資源集聚效應明顯,具有堅實的金融基礎與良好的金融業雙創環境,其他省份基本處于發展水平相近,爭先搶占發展機遇,呈現巨大發展潛力。在智慧物流方面,上海、浙江、江蘇依托物流互聯網和物流大數據,基于協同共享創新模式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重塑產業分工、再造產業結構、轉變產業模式、打造產業新生態取得較大成效,分別以4.16、4.14和3.79位于智慧物流發展水平前三。在智能共享方面,廣東在共享經濟發展最為蓬勃的出行及住宿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其市場份額名列全國前茅,“互聯網+”應用水平持續提升,成為共享經濟智能化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以指數2.69高居第一。
智慧社會穩步推進
一是全國政府管理智能化穩步推進 。近年來,全國各地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趨于集約化、高效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領域,智能政務應用深入推進,在大數據規劃決策、智能信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政府管理智能化水平評估結果顯示,各省市的政府管理平均指數為1.13。其中,北京、上海、海南因信息產業發達,在全國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形成較為便捷高效“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府管理指數位列全國前三名。其中,北京為1.39,排名第一;上海為1.37,排名第二;海南為1.37,排名第三。其余各地政府管理發展指數在1以下。
二是各地民生服務智能化階梯特征明顯 。我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多個社會民生領域紛紛出臺與信息化相關的系列政策、規劃,為我國社會民生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智能社保、智能醫療、智能教育、創新創業為民生服務智能化的主要評價指標,我國民生服務智能化發展總指數為19.74,平均指數為5.10。分別從31個省、市、自治區各自的民生服務智能化發展指數可以看出,我國民生服務智能化發展水平整體呈較為明顯的階梯現象。以廣東為第一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1.5以上;以北京、江蘇、浙江為第二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1至1.5之間;以上海、重慶、四川、福建、湖北、河北、山東、河南、湖南、遼寧、天津、安徽、陜西、黑龍江、吉林為第三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0.5至1之間;以寧夏、新疆、陜西、云南、江西、青海、廣西、內蒙古、海南、甘肅、貴州、西藏為第四發展梯隊,發展指數在0.5以下。
三是發達省市引領公共產品智能供給體系建設。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應用的不斷拓展,交通、環保、能源、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務加快向智能化、數字化、精細化發展,公共產品智能化供給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在支撐智慧城市運行和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公共產品供給評估結果顯示,各省市的公共產品供給平均指數為0.69。由于經濟發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和應用水平全國領先,北京、廣東、江蘇、上海、重慶5個省市位列綜合排名前5,公共產品供給指數分別為1.65、1.43、1.10、1.00和0.95,引領和帶動智能交通、智能環保、智能電網等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建設。
四是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化社會治理的最突出特征是采用信息化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目前,已有21個省市基本完成綜治信息化綜合平臺建設并投入使用,綜治視聯網系統已覆蓋各省和333個地市級、2795個縣、13472個鄉鎮(街道)等基層單位。公安機關加快推進新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打防管控、群眾服務、社會治理等能力和水平。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聯通39個部委和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總量突破65億條,部門間失信聯合懲戒、守信聯合激勵機制更加完善。